汇聚众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编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期间,我省组织召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座谈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戴斌作主旨发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辉、厉新建、钟林生、马洪波、张玉钧先后发言,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为进一步把各位专家的智慧结晶转化为抓好工作的思路举措,全力推动青海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本报刊发六位专家的发言摘编,敬请关注。
展开剩余80%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方略
中国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 戴 斌
一是理论先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明确回答生态旅游目的地建什么、谁来建和如何建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思想、发展理论和社会共识,将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协调工作机制化。在国际国内旅游理论界、市场主体和地方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绿色旅游发展的理论策源地。
二是目标设置。科学建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内涵和核心指标,科学设置发展目标、考核指标和建设进度。宜将重点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新型发展动能与项目、国际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带动等方面,不必过于关注国外游客的数量和比重。
三是线路打造。重点打造以环青海湖、三江探源、祁连峡谷草原、可可西里自驾为代表的“1+3”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线路,着力培育塔尔寺——宏觉寺——结古寺——尕尔寺——瞿昙寺——文成公主庙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国家旅游线路。做好“十五五”时期的规划统筹与衔接,纳入“十五五”期间“你好!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全球推广体系。
四是城市节点。现代旅游业是以游客到访为前提的,尤其需要拥有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新能源交通工具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商业环境的枢纽城市为依托。要重点加强西宁和环青海湖周围市州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提升重点城市的旅游热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节点城市的绿色旅游发展。
五是项目支撑。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是荒无人烟的原始风貌,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当代与历史的对话。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融科技、人文、绿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以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鼓励使用新型环保材料,培育青海湖、塔尔寺等一些重点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率先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先行区、绿色旅游示范区。
六是游客满意。游客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评价者,也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应当将游客满意度纳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观测指标体系,并采取专项行动持续提升。2013年至2025年一季度,西宁市游客满意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不小上升空间,在纳入计算的60个国内旅游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要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游客满意度,破解制约瓶颈。
七是社会教育。要引导游客践行文明旅游和绿色旅游,培育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基础。吸纳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智库领导人进入省政协环境资源界别或专门机构,进而建设机制化联席机制。专业顾问机制要定期召开线上线下专题会议,科学评估相关文件、方案和标准的实施效果,有针对性提出建设性专业建议。
八是部省合作。推进省部合作共建,形成支持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机制,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线路和目的地推广、专项投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支持,重点抓好引客入青工程。可以通过援青机制创新以获得更多的中东部客源,进而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国内基础。
九是国际交流。从长期来看,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还是要扩大在海外主流和分众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和港澳台游客到访。要面向传统客源市场,也要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东盟、中亚和中东欧国家。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创建新型双边、多边和区域机制化旅游合作平台如生态旅游发展联盟,发布一流成果、权威数据和发展案例,讲好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旅游故事。
·
·
·
·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于:北京市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