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鉴于野战作战的紧迫需求,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成立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和第六纵队。这些纵队的主力成员均来自各根据地的精锐部队精英,因此战斗力极为突出,享有“五虎上将”的美誉。
至1947年,战事愈发紧张,我军凭借其迅猛的扩张步伐,以12个独立师为基石,陆续成立了第七纵队、第八纵队、第九纵队和第十纵队四个纵队。在这支队伍中,既有历经战火、经验丰富的老部队,也融合了众多充满生机的年轻力量。
彼时,新纵队的领导班子尚未确定其“五虎”成员名单。考虑到“五虎”成员的成长路径普遍清晰且简明,故决定继续沿用现有的干部体制。这支新成立的纵队融合了众多元素,此举随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例如,在第十纵队中,其下辖的三个师均源自以下三个前身部队:东北民主联军旗下,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三师并肩作战,此外,还有东满军区下辖的独立师。理所当然,核心领导人选应当从三位师长中精心挑选,力求优中选优。
然而,司令部鉴于这三个师的军事实力略显薄弱,亟需一位杰出将领以强化指挥阵容。经深思熟虑,最终选定梁兴初担此重任。
起初,上级有意将梁兴初委以第十纵队副司令员的重任,然而未曾料到,梁兴初的态度竟如此坚定。他直言不讳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不任职,欲回任师。
这种对命令的“不遵从”并未引起首长的不快,反而促成了在正式任命宣布之后,梁兴初如愿以偿地晋升为司令员。
梁兴初内心洋溢着喜悦,正整装待发,准备踏上新的征程。然而,就在这一刻,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纵队干部的名单,眼神瞬间变得凝重,瞳孔也随之扩张。名单上的人选资历非凡,威望亦丝毫不逊色于他,这不禁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是否能够担此重任。
一、特殊的独立师
即便第十纵队管辖着一支由三个曾独立作战的师所构成的部队,东北民主联军独1师在与其他部队的诸多方面,仍显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东北民主联军独三师,是由东满军区的一支骨干力量与合江军区的地方部队携手组建而成。与之相类,东满军区独立师同样以警备第二旅和警备第二十四旅为坚实基础,经过整合而形成。这两支部队均深刻展现了地方部队的独特风貌。
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其渊源实则可追溯至原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的精锐之师,肩负着丰富的历史传承。梁兴初与该部的历史联系并不紧密,因此,他最为焦虑的便是如何高效地指挥和驾驭这支部队。
这一现象颇为罕见,作为根深蒂固的主力军团,359旅为何未能纳入首批组建的纵队序列?反而其编制被改编为独立的师级单位?谈及此事,359旅在初期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这也正是东总毅然决然派遣杰出将领进行强化指挥,以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
随着抗日战争的临近尾声,359旅历经一番重组与分化,最终分化为两支南征的部队。其中一支由王震指挥,正式命名为南下第一支队;另一支则由刘转连、晏福生、贺庆积等将领领军,被誉为南下第二支队。
起初,第二支队亦曾计划挺进江南的一隅之地,然而,当行军至河南孟县之际,日本竟宣布投降,部队随即接到新的指令,转而奔赴东北。
踏入东北的疆域,该部依旧承袭359旅的番号,敏捷地补充了军需物资,并扩大了兵员规模,所辖团数增至七个,从而成为我军在东北战区编制中最为庞大的一个旅。然而,他们并未展现出昔日老部队应有的雄姿与风采。
四平保卫战,359旅虽疾驰增援,终未能抵御新6军的猛烈冲击。一番激战过后,叶赫之地终被攻陷,我军不得不撤退。这一突变,令塔子山阵地瞬间陷入三面围困的险境,战局急转直下,形势顿时急遽恶化。数月风雨兼程,359旅顺利完成蜕变,蜕变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自此,该师与野战主力并肩作战,共同投入到烽火连天的战斗之中。
在第三次挺进江南的决战关头,独立第一师受命执行任务,伪装潜入靠山屯,秘密策划切断敌军第七十一军第八一师通往农安的退路,旨在为我军主力部队全歼该敌军营造有利的战场优势。
行军途中,独一师与第八十七师不期而遇,这原本应是展示英勇、创造战功的绝佳时机。然而,独一师却流露出一丝踌躇,其进攻举措显得不够坚决,最终未能达成既定目标。所幸,第二纵队第五师意外地抵达了靠山屯,成功截住了企图撤退的第八十七师。
独一师的指挥似乎露出破绽,与一支主力部队应有的气度相去甚远。这位师长或许应当受到严厉的惩戒。
在编纂《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之际,对独1师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该部队,堪称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底蕴最为丰厚的队伍之一,汇聚了众多在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流砥柱。在连级及以上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成员均为在关内战场积累了丰富作战经验的资深将领。该部队显现出一种松弛的态势,缺乏活力,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发展步伐缓慢,战斗姿态显得较为被动。虽然在这片东北地区的众多部队中,其历史地位堪称翘楚,然而实际战斗力却未能超越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老牌部队,更遑论与那些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势力相提并论。”
起初,东总考虑指派独1师的资深将领担任司令一职,并计划增派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以此增强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在遴选这位“副手”人选时,上级首要考虑的是时任6纵16师师长梁兴初。
梁兴初可纳铁扇公主。
投身革命浪潮之初,梁兴初便加入了“红一”的行列,其身份归属始终未曾改变。林司令员与罗政委对他均有透彻的了解。
凭借卓越的智谋与勇敢,林司令员赢得了“梁猴子”这一雅号,此名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他的机敏,犹如孙悟空般,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铁扇公主的领地之中。
在这段征程中,梁兴初凭借其卓越的战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他那坚定不移的意志,更是赢得了首长们无保留的信任。当梁兴初慷慨陈词,表达“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豪迈志向时,两位军政首长不仅没有动怒,反而认为这正是军事指挥官应有的锐气与魄力。此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梁兴初的才能无可否认,然而在资历上,他却略显不足。在第十纵队的领导之下,每位师级军事干部的才智与实力,均不逊于梁兴初。
在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独一师的统帅贺庆积,曾肩负起红六军团十七师的领导重任;独立三师的代理指挥官刘转连,也曾荣耀地担任红六军团模范师的师长职务;而东满军区独立师的领军人物方强,同样曾经执掌过红六军团模范师的帅印。22师政委、主任。
而梁兴初,红军团干部。无论是在踏足陕北之先,抑或在抵达之后,他的角色始终由那三位人士代为演绎,与他原本的身份相去甚远。因此,在检视名单之际,梁兴初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惊愕,仿佛背负着无形的重担。
纵然梁兴初的出身根植于铁匠铺,他却从未有丝毫退缩之态。作为一位卓越的将领,他始终秉持坚定的信念。在遭遇重重挑战之际,他总能挺身而出,逐一征服难关。
统一思想梁兴初履新伊始,便主动与几位资历深厚的老将展开深入探讨,迅速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与全力拥护。此后,他勤奋不懈,将全部心力倾注于部队的训练事务,精心培育出一支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之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第十纵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毫无疑问,军队的真正实力唯有在烽火连天的沙场上方能充分展现。不久,第十纵队便迎来了一个展示自我、赢得荣誉的绝佳时机。
1948年,辽沈战役的战火熊熊燃烧,我军英勇奋战,成功解放了锦州。在此关键时刻,廖耀湘兵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敌人。鉴于东野主力刚刚经历了惨烈的激战,重新集结兵力尚需一段时日,因此10纵的任务便是以有限的兵力,竭尽全力牵制住这支精锐的兵团,确保敌人无法返回关内,从而防止战局发生新的变故。
东野司令员在向第十纵队下达指令之际,语气庄重地宣称:令敌阵前尸横。
继而,梁兴初率领的第十纵队不负众望,以4144人的伤亡为代价,英勇顽强地抵挡住了十倍于己的敌军。最终,他们以辉煌的战果,击败国民党军8015人,俘虏6299人,为部队成功围歼该敌兵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
随着战火硝烟的消散,10纵地方部队的“地方特色”不再成为人们口中的瑕疵,梁兴初也因此赢得了上级的赏识。继此之后,他带领38军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声名远播。他与部队的携手共进,彼此成就,堪称各展所长,相映成趣。
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