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场庆祝美国海军成立250周年的盛大庆典上,现任总统特朗普登上了雄伟的“杜鲁门”号航母,场面不可谓不宏大。这本该是美利坚“王师”秀肌肉的绝佳时刻,可偏偏有那么点儿不对劲。
眼尖的媒体镜头,透过层层仪仗,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让人直挠头的画面:航母右舷的尾部,竟然盖着一面尺寸大到夸张的海军旗帜,那架势,仿佛在拼命遮挡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这个小小的动作,瞬间让整个庆典的氛围都透着一丝古怪。一艘航母,国之重器,干嘛要像个磕破了膝盖又怕被家长骂的小孩儿似的,把自己受伤的地方藏起来?这个疑问,像一根刺,扎进了美国海军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面子”里。
一块国旗藏了啥秘密
这事儿根本藏不住。很快就有人扒出来,那面巨大的旗帜底下,是一道还没愈合的旧伤。今年2月,“杜鲁门”号在地中海执行任务时,跟一艘货轮来了个“亲密接触”,右舷的浮筒和升降机附近被撞了个坑。
当时五角大楼的回应轻描淡写,说是“小问题”,对于一艘十万吨级的海上巨无霸来说,确实只能算“皮外伤”。可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就这么点儿“皮外伤”,从二月到现在,足足拖了八个月,居然还没给治好。
是没钱吗?翻开账本看看,2024年美国海军的预算超过2500亿美元,富得流油,显然不差这点维修费。那么答案就只剩下一个了,不是不想修,而是想修也得排队,而且这队还长得没边儿了。
老船厂集体躺平了
这一下就让人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约克城”号航母。那会儿正值二战,它在珊瑚海被炸成重伤,硬是拖回珍珠港,工人们不眠不休,只用了短短三天就把它给修好了,火速奔赴中途岛,成了扭转战局的英雄。
今昔对比,美国造船业的衰退程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已经不是某个个例,而是整个美国海军都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从造航母的纽波特纽斯,到造核潜艇的英格尔斯,那几家撑起美国海军门面的大型船厂,如今集体陷入了“躺平”状态。
技术停滞,人才断层,很多老师傅退休了,年轻人却不愿意进厂当“螺丝钉”。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分析师埃里克・拉布斯早就说过,美国海军造船业正处在25年来的最低谷。一边是军舰普遍老化,扎堆等着进厂大修,另一边却是船厂连轴转都忙不过来。
潜艇进厂十五年
如果说“杜鲁门”号的故事只是让人觉得离谱,那“博伊西”号核潜艇的遭遇,就只能用魔幻来形容了。这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可是美国水下力量的绝对主力之一,早在2015年,它就开进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准备接受维修升级。
你猜它在船厂里等了多久?答案是,直到今年2月,船厂才算正式给它动工。而按照目前的排期,等它彻底修好,最早也得是2029年的事了。一艘国之重器,就这么在船坞里活活“趴窝”了快15年。
这哪里是维修啊,这分明是判了个“无期徒刑”,还是缓期执行的那种。究其原因,不是船厂不想干活,是真的有心无力。能用的大型干船坞数量严重不足,熟练的技术工人更是缺口巨大。这些本该在大洋里潜航的钢铁巨鲸,如今成了船厂里生锈的“闲置资产”,对战斗力的侵蚀是致命的。
决胜未来的回血速度
现代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前线的真刀真枪,更是后方的保障和“回血”能力。装备再先进,一旦受损就只能扔在战场上,那跟一堆废铁也没什么区别。美国海军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尴尬的困境。
反观大洋彼岸,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中国的造船业不仅以“下饺子”的速度闻名,维修效率同样惊人。江南造船厂利用模块化技术,修复一艘受损的052D驱逐舰,只需要3个月。即便是结构最复杂的003型航母“福建舰”,首次进坞维护,也只用了短短4个月。
未来的海上博弈,决定胜负的关键,很可能就是这种“回血速度”。美国的军舰受了伤,可能要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重返战场;而我们的战舰,几个月就能满血复活。在一场高强度的消耗战中,这种差距足以决定一切。
结语
从“杜鲁门”号那块遮羞的旗帜,到“博伊西”号那长达15年的等待,再到红海战场上的力不从心,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病根:美国海军真正的命门,不在于它有多少艘航母,而在于其背后那早已被“去工业化”掏空的造船工业。
无奈之下,美国甚至开始把维修订单交给日本、韩国,把新型护卫舰的建造合同外包给意大利。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且不说技术标准和保密问题,光是效率就让人着急。意大利船厂已经宣布,护卫舰的交付时间要推迟到2028年。
一个连给自家王牌航母修复“皮外伤”都要等上大半年的国家,恐怕已经没有底气去打一场大规模的持久战了。除非美国能拿出当年罗斯福新政那样的魄力,重建整个工业体系,否则,它在亚太地区挑战中国的雄心,终将只是镜花水月。
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