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材料二: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材料三: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展开剩余91%审题分析
材料选取老舍、艾青、穆旦三位经典作家的经典语句,看似独立,实则相关。借用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我把审题概括为“321”诀:三关,两线,一核。
“三关”,指三组关键词。一是沉默和坚韧。方宝庆“开不了口”的空白,隐喻旧时代艺人在苦难时代下的的欲言又止,吞声踯躅;暗含对逃难孩子们的悲悯和对苦难命运的坚韧。二是呐喊和热爱。艾青以“嘶哑的喉咙歌唱”,将个体生命融入家国情、民族魂,体现了诗人对苦难的土地的深深眷恋,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三是抗争和担当。穆旦“带血的手”与“民族已经起来”,浑然构成张力,展现出战乱年代知识分子“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悲壮担当。
“两线”,指两条纹理线。一条是时间线。方宝庆的“开不了口”发生在1938年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穆旦的《赞美》完成于1941年12月;三个时间段指向抗战“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的交替。时间上,三则材料与抗战密切相关。另一条是逻辑线。三则材料按“口→喉→手”的顺序,构成“困境中的坚韧”→“苦难中的呐喊”→“觉醒后的担当”的层层递进的逻辑线条。
“一核”,指一个立意核心:家国情,民族魂。无论时代如何嬗变,青年对家国情怀的执着、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始终是新时代最靓丽的生命底色。
下水作文
澎湃胸中家国情
一
江面上纷纷拥拥、迷迷蒙蒙的,是云,是雾。云的愤怒是风,是“无止息的吹刮(艾青)”的风;雾的阴谋为浪,为“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穆旦)”的浪。浪如离弦箭,浪若脱缰马。“民生号”江轮就这样匆匆地在滚滚和滔滔中穿行。
其时是1938年夏,载体是唤作“民生号”的逃难的江轮,主人公是鼓书艺人方宝庆。此刻,他爬上江轮的甲板,把满腔郁愤交付给江天混沌的灰白与蔚蓝。仰望,除了淼淼,还是淼淼;俯瞰,除了汤汤,还是汤汤;左顾,除了漠漠,还是漠漠;右眄,除了茫茫,还是茫茫。方宝庆不死心,极力想在淼淼汤汤漠漠茫茫中寻找莽莽苍苍的大陆架,却发现一群煤熏烟灼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小孩子。
他想给孩子们拿出热气腾腾的肉包子,但他爱莫能助;他想给孩子们披上遮风挡雨的衣衫,然而他无能为力;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他想给孩子们说些行话套语,最终竟说不出一句话。他默默,发呆,发愣,发傻。
江轮之外,艾青正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和“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穆旦正以“干枯的眼睛期待泉涌的热泪”,用“带血的手”与“到处看得见的人民”一一拥抱。
是什么使鼓书艺人方宝庆“开不了口”无语凝噎?
是什么使得光明的歌者艾青“喉咙嘶哑”壮怀激烈?
是什么使得“九叶诗派”旗手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黎元担当如铁?
历史是探索过去和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眼睛。我们从老舍、艾青、穆旦的文本下探索“能指”和“所指”(Signifiant与Signifie),品悟作品“水下的冰山”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或许有鉴往知来的意义。
二
家国情是人类通有的情愫。
人各有其心,便各有其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深谙“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的枢机,其笔下人物话语常常折射“象外之意”的家国情怀。“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发出的清醒质问,震撼着千百万青年的心扉;“多乎哉?不多也。”迂腐天真的孔乙己,和孩子们交谈也引用《论语》;“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祥林嫂的心理魔怔,折射底层人民心底绝望的桎梏;“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出场前便已传达心声……
小说是伟大的谎话,但这谎话有时比真实更真实。老舍先生笔下的鼓书艺人方宝庆,周围便是如此辛苦恣睢生活的芸芸众生。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的土地,当中华民族面临最危急的时刻,当普通艺人的生命变得如蝼蚁之轻,当坚韧的恻隐之心面对苦难的孩童,方宝庆只有让澎湃的家国情在胸膛翻滚,如地火如熔岩,无声胜有声。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春秋有微词,史家多曲笔。正如零分贝不等于没有声音,“开不了口”也绝不等于“封闭内心”。沉默背后是澎湃的家国情在汹涌激荡。一代“民族之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段不刊之论,鞭辟入里: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披文入情,我们不难蠡测苦难时代仁人志士沉默的缘由:其一,反动暴力竟会如此之凶残;其二,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其三,中国青年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最后,我隐隐觉得,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和四百多年前莎翁“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的拷问隔代呼应。
胸中澎湃的家国情,在“开不了口”的沉默中,完成虚与实的结合,内与外的沟通,心与物的交流,魄与魂的交融。
三
家国情,是中国诗人潜意识情感共振的磁场。
19世纪物理学家法拉第、赫兹、赫姆候兹认为,物理世界存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彼此共鸣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间也会彼此影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借喻发挥,每一个炎黄子孙之间是否也存在一种情感的共鸣场?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遭遇过太多太多的苦难。每一次异族入侵,都是大地血洗,生灵涂炭,山河变色,神州陆沉;每一次强敌来犯,都是奸淫烧杀,掠夺洗劫,铁骑践踏,赤地千里。但每一次中华民族都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神州赖以不堕,华夏得以长存。观澜索源,深层根源,就是这个民族心底澎湃的勃郁的家国情。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以“鸟”为意象,盖有深意在焉。鸟,是灵动自由的隐喻,也是眷恋故园的象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番语枝头雀,不似家山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鸟”之目观物,物皆着鸟之色彩。莽莽森林,尽刮着无止息的风;滔滔江河,汹涌着抗争的悲愤。啊,浓郁家国情,尽以“嘶哑的喉咙”歌之吟之。“嘶哑”,道尽了苦难之深,持续之久,呼号之劳苦倦极,内心之疾痛惨怛;这怎能不引起我们对无比温柔的黎明的思之念之,对丰厚土地的爱之恋之?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梅花不斗艳,斗的是铮铮傲骨。听,林中鸟儿“嘶哑的喉音”犹在耳畔回荡;看,诗人以“带血的手”正和“起来的人民”紧紧拥抱。“带血的手”,这血染的意象,刺痛我凝视电脑屏幕的双瞳。血,是战争暴力的物质证据。“带血的手”是民族抗争的血肉之殇。是包身工“芦柴棒”身上的鞭痕,是劳工挥铲磨出的血泡,是抗联战士手握枪杆渗出的血印,是柔石身中十弹后弹孔涌出的血水,是民族苦难的集体记忆。中国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殷殷家国情,烈烈民族魂。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手”是劳动的器官。手执笔写作,手拿枪抗敌,手挥钢刀,手刃仇雠。啊,我们彼此以“带血的手”互相“拥抱”,用身体的“脏”和“痛”换取精神的“真”与“诚”——这是以血相证的身份认同:一个匍匐的民族已经起来!
壮哉,家国情,犹如划破夜空的一道光波,“日月又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美哉,民族魂,犹如穿梭莽林沧溟的精卫鸟,“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现实。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从“喉”到“手”,从“开不了口”到“带血拥抱”,从“嘶哑歌唱”的觉醒到“民族起来”的行动……家国情,已从个体“独吟”升华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澎湃合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家国情,时时澎湃于仁人志士的心中。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根植于精神的沃土;至忠至勇的民族魂,融铸成岁月的丰碑。家国情,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家国情,是生命力,自强不息,使绝地发新芽。家国情,是战斗力,挽狂澜于既倒。
家国情,是永不褪色的“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方“土地”,是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偏远山区;是王继才默默守卫了32年的开山岛;是黄文秀百坭扶贫的“长征路”;是巡边员布茹玛汗刻上“中国”二字的每一块石头;是“洋面孔”打卡大街小巷、ChinaTravel持续升温的开放神州。
……
家国情,复兴梦。
天地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时间的指针蓦然指向乙巳蛇年。2025年,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划时代的相对论发表120周年。爱因斯坦,这位拥有世界上最智慧头颅的老人,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物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类比发挥,当14亿多中国人民的“家国情”同频共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囊括空间而泽被生灵。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哲学。
澎湃胸中家国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澎湃胸中家国情——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
作者简介:
闫伟伟,临汾辰星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月刊》《少男少女》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参编《中考满分作文特辑》,酷爱阅读和写作。山西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通讯员;获山西“广电杯”征文大赛一等奖,“三元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新作文杂志社
《新作文》杂志,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主办,是中国最先锋的学生作文类刊物。2000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2001年1月正式创刊,国内外发行,国内统一代号CN 14—1274/G,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433。
发布于:山西省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