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出生于辽宁鞍山的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她爸爸是剧团的导演,妈妈则是教跳舞的老师,所以家里经常能听到念剧本和跳舞的音乐声。陈晓旭打小就喜欢文学,特别是《红楼梦》这本书,总是捧着不放,好像和林黛玉有着不解之缘。
她家不算特别有钱,还经历过一些坎坷,爸爸的工作让家里过得挺不容易,所以她变得有点安静,总爱一个人埋头看书。她还特别喜欢芭蕾舞,12岁时考上了艺术团,但因为家里的情况没能去,感觉挺可惜的。这事儿可能也让她变得更像林黛玉那样敏感了。
14岁时,她创作了一首诗,名字叫《我像一朵飘飞的柳絮》,还被一家杂志发表了。那首诗带着点淡淡的哀愁,风格和林黛玉有点像。那时候,她就加入了鞍山市话剧团,主要做些报幕的工作,偶尔也会演几个小配角。她这个人比较害羞,一上台就有点紧张,但她做事特别用心,下了很多苦功。爸爸希望她能学京剧,但她对此不太感兴趣,还是更喜欢文学和芭蕾舞,很有自己的想法。
1983年,她刚好18岁,在翻阅杂志时偶然发现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备拍摄《红楼梦》,正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演员。她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简直着迷得不行,但又觉得自己没有啥表演经验,心里挺没底的。那时候,她正在话剧团里忙着排练,根本抽不开身。好在她的男朋友毕彦君看到了这个机会,一个劲儿地撺掇她去试试看。
她开始有点拿不定主意,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写了一封推荐自己的信并寄了出去。在信里,她把对林黛玉的看法说得清清楚楚,还附上了一张照片,背面工工整整地抄着那首《我是一朵柳絮》。信寄出以后,她就没再多想,继续忙着手头的事情,静候佳音。
不久后,王扶林导演回了消息,邀请她去北京参加试镜。她没跟剧团打招呼,一个人悄悄溜达到了北京。到了试镜现场,面试官一股脑儿地向她抛出了好多关于《红楼梦》的问题,从角色关系到书中的诗词,她都回答得有条有理。
面试结束后,王扶林导演见到了她,感觉她外貌不算惊艳,演技也挺普通,但她身上有种特别的感觉,于是让她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她回到鞍山等消息,接到通知后就去了培训班,每天练习说话、学习仪态,还抄写林黛玉的诗。她那股子刻苦劲儿,最终打动了王扶林导演,决定让她来演林黛玉。
1983年的时候,央视打算拍《红楼梦》这部大戏,导演王扶林感觉肩上的担子可不轻。毕竟这是本大名著,大家都瞪大眼睛等着看呢,他得把演员选好了。特别是林黛玉这个角色,真的难选。曹雪芹笔下的她是个病恹恹的美人,眉眼间总是带着忧伤,身体也弱,而且还得有才华和敏感的心思。光有漂亮脸蛋可不成,得有种天生的气质。于是,王扶林在全国到处寻找合适的演员,收到了好多自荐信,其中陈晓旭的那封特别引人注目。
王扶林拆开信件,发现她写得很认真,连照片背面都附了首诗。他觉得这女孩挺有趣,但也没特别上心。面试那天,他瞧见她身材苗条,模样清秀,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就惊艳的类型,演技也完全是个新手。后来他回忆起来说:“她长得不算漂亮,演技也生涩,但有种特别的气质。”这话听起来挺直接,但其实是王扶林选角的原则——他要找的气质,不是光靠长相和技巧就能有的。
面试时,陈晓旭回答问题很顺畅,对《红楼梦》了解得很深入。她身材瘦弱,眼神中带着忧郁,和林黛玉有几分相似。王扶林比较了几个候选人,比如张静林,演技棒,长相也好,但气质太开朗,不够柔弱。董智芝呢,年纪稍微大了些,时间也安排不开。陈晓旭没有专业背景,但她天生的那股气质,其他演员比不上。王扶林考虑后决定:“我就要她这种气质,张静林的美貌我不需要。”
陈晓旭在培训班里足足待了三个月,真是下了大功夫。她又是学弹琴下棋画画写字,又是练身材姿态,还常常抄写《葬花吟》去体会林黛玉的心情。到了试镜那天,她换上了戏里的衣服,轻声吟诵诗句,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王扶林导演一看,就觉得这姑娘根本不用演,活脱脱就是林黛玉再世。他当场拍板,就决定让陈晓旭来演林黛玉了。
拍电视剧那会儿,她特别用心,演到葬花的情节,大风刮得她摇摇晃晃,可她还是咬牙坚持,把内心的情感都展现了出来。1987年电视剧一播,观众都说她把林黛玉演绝了,那眼神、那叹气,就跟书里写的一模一样。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一播,陈晓旭就火了。她扮演的林黛玉形象太让人难忘,这部剧重播了700多次,让她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林妹妹”。但她并不打算一直演戏。同一年,她和毕彦君结了婚,可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就分开了。1989年,她加入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出演了《家春秋》和《黑葡萄》,不过反响平平。到了1991年,她决定离开演艺圈,转行去做广告行业了。
她一开始在长城国际广告公司从最底层干起。到了1996年,她用炒股赚的20多万,创办了北京世邦广告公司。因为有“林黛玉”这个名头,客户都很信任她。她接到的第一个大单是一家药厂的,合同金额150万,她成功谈了下来,还帮这家药厂赚了钱。后来,她和五粮液合作了长达11年,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2006年,世邦广告的年营业额都快2亿了,连续四年获得央视优秀广告公司的称号,还得了个“中国十佳诚信广告机构”的大奖。
她的事业虽然如日中天,但内心总觉得空落落的。1999年的时候,她偶然听到净空法师讲解《无量寿经》,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为此,她还特意跑到新加坡去听经,并且皈依了佛门。从那以后,她的公司里经常播放佛经,连办公室的门上都贴上了“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到了2003年,她在《艺术人生》节目上说,自己希望能多陪陪家人,多帮助别人,过上简单平淡的日子。
2006年,她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而且已经扩散了。因为怕手术会改变她的外貌,她选择了不手术,而是进行保守治疗。那时候,她还坚持投资了1200万拍电影《红帮裁缝》,咬牙坚持工作。到了2007年2月,她在长春剃度出家,法名叫妙真。她的丈夫郝彤也随后在深圳出家,法号叫开诚。结果在5月13日,她就在深圳去世了,年仅41岁。她的追悼会办了两场,其中在北京大观园的那场有400多人参加。之后,她的妹妹接手了公司,还捐了5000万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
王扶林觉得陈晓旭长得不算惊艳,演技也还有待提高,但她身上有股特别劲儿。这股“特别”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她和林黛玉之间那种天生的像。她不是靠脸蛋漂亮,也不是靠演技高超,而是靠那份气质拿捏住了角色。她那瘦弱的身材、忧郁的眼神,还有对《红楼梦》的热爱,让她和林黛玉特别搭。王扶林选她,不是因为她演技有多棒,而是因为她太像林黛玉了。
她的人生轨迹确实挺不一样。从演戏到做广告,再到最后选择出家,她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商界,她混得相当好,赚得盆满钵满,但始终保持清醒,最终选择放下一切出家。这种从繁华到宁静的转变,有点像林黛玉那种悲剧色彩。虽然她只活了41岁,但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演的林黛玉无人能及,商业成就也让人佩服,而出家的决定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她这一辈子,就像一阵清风,悄悄地来,又匆匆地走。王扶林说的那句“有点儿与众不同”,确实挺贴切。她并非长得最美,演技也不是最棒,但她就是独一无二的陈晓旭,没人能替代她。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